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从实求知”实践队寒假实践圆满结束

  1月20—1月26日,在唐胡浩、高婕、庾华及李若慧四位老师的指导下,“从实求知”实践队深入民族地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开展了为期七天六夜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结合学科优势,以“口述历史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为基本方法,深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深度挖掘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三交”事实,并通过镜头记录当地居民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痕迹,以实证材料讲好“三交史”。

 “经济来往,旅游开发”,促进各民族“交往”。

  以旅游开发为契机,肇兴侗寨为我们提供了民族交往的大平台。

  旅游产业是肇兴侗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 2021年起佛山市对口协作贵州省黔东南州15个脱贫县,其中就包括肇兴侗寨所在的黎平县。协作工作的开展在推进多项帮扶重点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东西部协作的加深。以民旅为契机,肇兴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并提供了友好交流的平台与空间。

 在硬件设施上,景区为“交往”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的空间。“高铁站+客运站”的组合方式让旅客能够方便快捷的进入景区。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完备,既保证了配套设施的完整性,也保证了旅客的舒适性。

 在招待与迎接上,景区为“交往”提供了平等、特色、包容的平台。颇具本土特色的迎宾表演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商店,都在向游客们展示着风土人情。普通话的全面普及让游客与当地居民能够亲切交流,热情的当地居民在用餐礼仪、饮食口味等细节也会为游客多加考虑,让游客们感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民俗节日,文化展演”,促进各民族“交流”。

 以民俗文化为载体,肇兴侗寨成为了民族交流的大舞台。

 在旅游景区与世居村落的双重身份下,旅游公司与当地居民在鼓楼、花桥、风雨桥等公共文化空间组织民俗文化展演,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除此之外,当地人也有很多传统节日,例如:三月三、六月六、谷雨节、侗年等。每年在庆祝谷雨节与侗年时都会有大量的外地游客参与其中,当地居民也会热情邀请游客参与到本地的传统节日,在体验中完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每年,不同的民族村寨都会轮番组织“芦笙节”,负责组织的村寨会邀请其他村寨的芦笙队伍比赛吹芦笙。参加“芦笙比赛”的成员除了本地的侗族外还有苗族、瑶族等民族。以赛会友,加强交流,“芦笙比赛”中各支队伍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比赛的同时也是对于芦笙吹奏技巧的交流。各民族村寨对于“芦笙节”的积极举办,保持了当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稳定来往,促进了各村寨、各民族间后续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为日后的交往、交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通婚往来,人口流动”,促进各民族“交融”。

 以婚恋交往为纽带,各民族成员完成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通婚是民族三交的重要部分,基于长期的经济与文化交往,黎平县的苗族与侗族自古以来便一直有着通婚的情况,因此,在肇兴侗寨也一直有着 “苗侗一家亲”的观念。

 据当地居民讲述:“在旅游开发前,每个村寨都会定期‘赶场’(赶集)、举办节日,并且会邀请周边村寨的居民一起参加。”基于长期的经济来往与文化交流,当地苗族与侗族通婚是较为常见的事。据当地居民讲述:“我们在婚姻方面是很开放的,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当与其他民族的成员建立婚姻关系后,当地人会积极接纳外来成员,使其成为侗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在这样接纳与融入的观念下,肇兴侗寨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通婚与交往,最终形成了“苗侗一家亲”的观念。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们深入民族地区,融入同胞群体。在搜集信息与访谈过程,小组成员切实感受到了各民族成员的团结力量,也感受到了民族三交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小组成员致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扎实学科理论、借助学科优势,笔耕不辍、屡践致远,在祖国大地上探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渊源,用纸笔与镜头记录下民族三交的社会事实与精彩瞬间。

                                                                                    (责编:杨科,审核:唐胡浩,上传:杨科)